14 评论

关于“社会认同”和“从众心理”——从连环跳楼事件说起

★引子


  想必大伙儿都听说了五一劳动节前,连续发生的3起校园凶杀案(江苏泰兴、广东雷州、山东潍坊),再算上4月初广西合浦以及3月下旬福建南平的2起案子,案发的密度似乎太高了。另外,富士康今年频频曝光的连环跳楼事件,其密集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截止5月底,已经12跳)。那么,这其中是否有啥玄机捏?
  俺觉得,这应该和维特效应有关。


★什么是【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一词,来自于文学大牛歌德所写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小说中,主人公维特最后是自行了断。据说该作品面世之后,风靡欧洲,很多粉丝也效仿书中维特的做法去寻死。所以,“维特效应”就成了效仿自杀的代名词。
  维特效应听起来好像蛮荒唐的,但确实存在。美国有个心理学家,统计了二战后连续20多年的自杀数据,发现一个规律——如果报纸上对某起轰动性的自杀事件进行大肆报道,那么在其后2个月内,该地区的自杀人数会有所上升(某热心读者在评论中补充了此事的引用出处,在“这里”)。与此类似,富士康的跳楼事件,经过媒体大肆报道后,跳楼人数不降反升。
  可见,维特效应是确实存在滴。有兴趣对其深入了解的同学,可以看“这里”。

  或许有同学会问了:维特效应专指对自杀行为的模仿现象,为啥把校园连环凶杀案也归入维特效应捏?实际上,那些凶手的行为,属于“谋杀式自杀”(洋文叫“Murder-suicide”,详细解释看“这里”)。山东潍坊的那个家伙,在行凶之后自焚;另外几个家伙,在行凶之前,也必知难逃一死。


★社会认同原理


  那么,维特效应的根源是啥捏?这就是本文要说的主题——社会认同原理(后面为了节省打字,称“从众心理”)。它说的是:当某个人要做出决策的时候,会参考其它【类似的人】在【类似的场景】下所做的决策。
  发生在南平的头一起校园凶案,其行凶者郑民生,由于在生活中处处失意,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并通过杀害学生的手段来报复社会。由于南平的案件引起全国震动,经过舆论的广泛报道。因此,后面几起凶案的杀手,通过各种舆论的途径,了解到郑民生的生平。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和郑民生很类似,就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他们发现校园行凶是一个很好的报复社会的途径,因此就依样画葫芦。所以,后面几起案件的作案手法类似,且时间上很接近。
  其实从众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广泛滴,不光体现在维特效应上,还表现在很多其它的方面。下面俺举几个例子。

◇围观


  大伙儿应该经常碰到街头围观现象。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然而在几分钟之内,就会迅速围上一大群人;搞到最后,连交通都堵塞了。
  现在,由于网络的发达,还出现了网络围观现象。比如前不久的“犀利哥”,最开始仅仅是论坛里的一张普通照片;但不到一个月,就成为全民皆知的偶像人物了。

◇流行时尚


  很多时尚的、流行的玩意儿(例如时装),就很大程度得益于社会认同。
  当人们在街道上、影视节目中看到别人都穿着某款时装,则自己也会倾向于穿类似的衣服。效仿的人多了之后,就会再带动更多的人,最终形成“潮流”。

◇交易市场的跟风


  各种商品交易市场,也经常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发生跟风现象。
  在国内,有很多不明真相的股民,对股票的基本知识一无所知。他们只是看到周围一些人买了某个股票,也就被吸引去买了该股票(全然不管该上市公司是干啥行业的,有啥盈利模式);然后随大流的人逐渐增多,使得社会认同效应增强,并吸引更多的人跟进;最后把某个价值不高的股票,炒成天价。

◇破窗效应


  考虑到篇幅,破窗效应的详细解释就不再啰嗦了,有兴趣请看“这里”。
  破窗效应的经典例子是:假设某栋楼房出现一个被人砸破的窗户,如果没有及时修补,则会有越来越多的窗户被人敲破。对于后面那些砸窗户的人,他们看到该楼房已经破了一些窗户,心里就想:别人能砸,为啥自己就不能捏?于是也掺和进去。
  破窗效应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场所墙壁上的涂鸦。参与涂鸦的人,其心理模式和砸窗户非常类似。


★为啥从众心理的影响力这么大?


  从上面俺举的几个例子,大伙儿可以看出从众心理在很多场合都会起作用。下面,俺来分析一下,为啥它的影响力这么大?

◇追求安全性


  说到安全性,不得不提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本博客已经不止一次提及该理论)。在总共5层的需求层次中,第2层需求,也就是关于【安全性】的需求。
  为啥很多人会把“从众”和“安全”划等号捏?这就得从动物的本能说起。比如在自然界中,当发生危险时,个体最好是跟随着整个群体一起逃命,这样生存概率较大;在迁徙或觅食的时候,也是如此。
  而人在潜意识方面的行为模式,大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而人的基因,几乎都是在史前时期就已经进化出来了。因此,人在本能上,也具有了类似其它动物的从众行为。

◇避免被孤立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从众”,是害怕被孤立。这种情况,通常属于被动从众,主观上未必愿意参与其中。
  假设有一个班级,大部分人都考试作弊。那么,少数几个不作弊的人就会面临被孤立的风险。为了避免被当作“假正经”,这些人可能会违心地参与作弊。

◇缺乏决策信息


  在某些从众现象中,大部分跟风的人处于某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由于缺少足够信息来做决策,这些人只好去参照周围大多数人的决策。
比如,很多跟风买股票的人,自己不懂得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作分析;
比如,很多街头围观者,在一开始并不清楚到底发生了啥;
......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伙儿自己想想看)

◇正反馈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大伙儿可以明显地看到正反馈的影子。参与某个事件的人数越多,则越容易吸引其他人加入;然后人数就更多。正是由于正反馈的存在,使得某件事情被快速放大。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对上述的正反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事情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能够以几何级数快速放大。


★为何要避免从众心理?


  俺个人认为,从众(尤其是盲目从众)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心智模式(关于什么是心智模式,请看俺之前的帖子)。下面俺从几个角度来说明一下,为啥它是不明智滴?

◇缺少独立思考


  从众的行为模式,实际上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仅仅作些简单的模仿。所以,一个经常从众的人,其独立思考的机会必然会减少。长此以往,不光脑筋变慢,创造力也随之降低。

◇迷失自我,丧失个性


  如果你总是被迫顺从于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自己的特长也无法发挥。
  反过来说,那些个性鲜明、较为自信、较为独立的人,往往也较少有从众的行为。

◇容易被忽悠


  由于从众心理的知名度,很多人会利用这种心理,来误导大众,从而获取利益。当然,被误导的大众,则相应的损失利益。
  比如,某些商家在广告中利用从众心理让广告的受众买下自己未必需要的商品;比如,房地产商雇佣一些托,营造某些地盘紧俏热卖的假象;

◇不易获得成功


  按照二八原理,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人,往往属于占 20% 的一小撮;而那些盲从的人,因为随大流,必然会沦为 80% 的庸人。
  咱们再以经济领域的例子来说事儿。在一个交易市场中,往往是一小撮人进行正确的操作,大多数人进行错误的操作。因此,那一小撮人得以从从大多数人身上获利。巴菲特曾经有句名言——在大家恐惧时贪婪,在大家贪婪时恐惧——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现象。
  当然,不盲从,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但是盲从,你一定不能获得成功。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
思维的误区: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
思维的误区:忽视沉默的大多数
说说世界杯的球迷——关于粉丝的心理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0/05/about-social-proof.html

14 条评论

  1. 观点独到。
    另外,“如何隐藏你的踪迹,避免跨省追捕”系列还没写完呢,兄台。敬待赐文。

    回复删除
  2. 承蒙楼上的关心,俺后面就会继续“隐藏踪迹”系列。

    回复删除
  3. 说到俺心里去了 我们这边 最近 连续3起自杀 学校封锁消息中 郁闷 心寒

    回复删除
  4. TO
    不從眾的人也許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但時間久了還是會有一點點孤獨寂寞吧.

    幸好有互聯網,不管你多麼與眾不同,都有可能在互聯網世界的某個角落找到與你有共同點的人.

    但現實生活中就糾結了.
    很想聽聽樓主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克服糾結的?

    樓主是京城的吧?

    回复删除
  5. TO 飄飄
    从众的人往往肤浅,而思想深刻则注定孤独。
    要想两全其美,只能像你说的,在网上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俺是一个IT技术宅男,所以俺更多得是依赖网络 :)

    回复删除
  6. to 楼主:关于你说的那什么“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名叫啥,忘了)”,应该是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原话是:“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斯(Dave Phillips)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在语言传播的作用下,自我摧毁的行为会在人类中产生模仿效应。1947年到1968年,菲利普斯对美国的多起轰动性自杀事件进行了统计,并发现每次报道后的两个月内,报道所涉地区的自杀平均人数就增加58个。”,引用自[url=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1524]报道自杀可能导致维特效应[/url],这里补充一下。

    回复删除
    回复
    1. TO angleandlove.2011
      多谢老熟人补充相关的引用出处 :)
      刚才已经在博文中注明了你补充的网址。

      删除
  7. 看来博主是个进化论的信徒,岂不知进化论在文明世界已经破产。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这方面内容。

    回复删除
    回复
    1. 哇哈哈,笑死老子。。。进化论破产,共产理论呢。。。?

      删除
    2. 《自私的基因》、《攀登不可能之山》、《盲人钟表匠》、《达尔文的危险观念》等等都可以作为参考书目。

      贴一篇读后感:

      作为一项历史事实的进化——评道金斯《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辉格
      2013年5月5日
      作为现代进化理论和新达尔文主义最著名的通俗阐释者和辩护者,道金斯多年来致力于向公众解释进化论;和他过去出版的多部通俗作品一样,这仍是一本为进化论辩护的书,不同的是,之前的作品更像是在为对进化理论有兴趣的人答疑解惑,而这本则更富战斗性,它旨在为那些相信进化论的人在面对种种质疑(尤其是来自特创论者的)时,提供回击所需的弹药。

      另一个区别是,此前的作品,如1986年的《盲眼钟表匠》和1996年的《攀登不可能之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多侧重于说明作为一种理论模型的进化机制,如何可能创造出那些被怀疑者认为它不可能导致的复杂精妙结构(比如眼睛),而本书则旨在通过展示各方面证据说服人们相信,作为一项事实的生物进化史,确曾在地球上发生过。

      在第一章,道金斯首先指出,进化论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项事实;确实,对进化论所涉及的理论模型和历史事实作出明确区分是重要的,因为历来有许多质疑者说进化论只是一种套套逻辑,甚至像卡尔·波普和伊姆雷·拉卡托斯这样的著名科学哲学家,也曾在多个场合宣称进化论是不可检验、无法证伪的,因而不是科学理论。

      现代进化论的另一位著名捍卫者、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曾在《达尔文的危险观念》(Darwin's Dangerous Idea)里指出,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抽象为一种从一组信息获得另一组信息的算法,它可以是介质无关的,也不蕴含任何事实,因而按波普的标准,确实算不上科学理论。

      然而,进化学说不只包含了这一算法,更将该算法运用于地球上的生物,从而与经验世界联系了起来;这一联系让进化学说转变成了这样的论断:地球现生生物是在其数十亿年地质史上,经由进化机制,从一个共同祖先演变而来。显然,该论断包含了很强的事实判断,完全可以接受检验。

      此后各章,作者从不同方面列举了支持进化学说、或该学说所蕴含而实际上也被观察到了的经验事实;重要的是,离开进化论,这些事实将变得不可思议、无法理解和难以置信;在道金斯看来,对于任何正视这些事实并在智力上保持诚实的人,接受进化论将成为无法抗拒的选择。这些事实有(以下编号对应章序):

      2)家养动植物的驯化历史演示了与自然选择原理相同的人工选择机制,而后者的效果在几十数百年中即可有显著表现,因而可以从个体经验中得到认知,这就让自然选择机制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对那些有着“进化论听起来不错,可我想象不出在现实中进化会如何发生”之类疑问的人,驯化是个很好的演示;

      3)传粉昆虫与被传粉植物之间、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雌性对雄性,存在着类似的选择机制,这几对关系中的双方,可以视为是在相互驯化;离开这些选择机制,这些物种的许多特性将难以理解;

      4)多项独立的年代测定技术——年轮、放射性时钟,还有第十章介绍的分子钟等——将进化史在时间序列上与地质史关联了起来,从而让进化理论对物种分化史各关键节点和各种生物形态出现先后的推断,可以得到生物考古的检验,而迄今为止的化石和年代证据都与上述推断相容,“没有出现哪怕一件”与进化理论相悖的化石;

      5)某些进化过程甚至可以在短短数十年内产生可观察到的显著效果,从而可以在个人生活经验中得到识别,比如随环境污染程度而变化的蛾子颜色,新近入侵某孤岛的蜥蜴的性状变化,大肠杆菌在实验室繁育条件下产生了对柠檬酸盐的利用能力,等等;

      6)自达尔文以来,无论在现生生物还是在化石中,都已发现了大量前所未知的“中间形态”,而日益深入的解剖学和胚胎学研究也揭示了更多的中间形态,连接各种结构与特性各发展阶段的进化链条,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了更完整的描绘,并且正变得越来越充实;当然,因为化石记录的非完备性,每个中间形态的发现总是增加而非减少了有待发现的中间形态,但所谓“缺环”并不是进化论的负面证据;

      7)过去一个世纪,人类进化链条各环节的化石证据也被不断发现,如今该链条已变得相当充实;

      8)胚胎发育过程展示了,在恰当配方的指导下,从单个细胞到高度复杂精密的多细胞生命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在常规条件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问题只是如何寻找适当配方,而进化机制正是一种用来寻找配方的大规模并行搜索算法;

      9)动物的地理分布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形成特征鲜明的动物区系(fauna)——比如马达加斯加的狐猴类,澳洲的有袋类,美洲的新大陆猴和贫齿目,非洲大湖的慈鲷科鱼类——,区系之间存在着占据相似生态位、功能和形态上趋同、但解剖结构上却迥异的“等位物种”,而区系内动物则表现出更多解剖结构上的相似性,这一现象离开进化论便无从解释,若放进“创世纪原教旨主义者”所信奉的“诺亚理论”中,更将显得荒诞无比;

      10)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物种在功能和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器官,常常是同胚的(homeomorphic),即,一个原型器官常被改造而用于执行不同功能,假如生物是由理性设计的,那么这位设计师似乎总是过于迂腐的坚守同胚性,而拒绝脱离同胚关系而在物种间移用现成的设计元素,即便这么做让设计工作变得困难且高度迂回,结果也往往很糟糕;

      11)从工程设计角度看,假如生物果真是设计的,那么众多事实表明,这位设计师常表现的非常拙劣甚至不可理喻,人类身上便有不少例子:眼睛的盲点,绕道而行的喉返神经和输精管,无用而容易发炎的阑尾;另外像穴居动物完全丧失功能的眼睛,离开进化解释则更显得荒诞无稽;

      12)假如生物果真是设计的,那么设计师好像十分阴暗变态,他为相互争斗的双方——捕食与被捕食者、寄生与被寄生者、性追求与被追求者,甚至亲子冲突中的孕妇与胎儿——装备了高超精妙、残忍凶狠、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猎杀、欺骗和剥削手段,似乎他决意要让生活充斥着痛苦、残忍、阴谋和罪恶,既如此,他何以仍被视为“仁慈的造物主”?

      这份清单本身是极具说服力的,然而这种说服力要在具体的听众头脑里产生作用,仍需要后者打开自己的理性窗户,将自己的鸵鸟头从厚厚的成见沙土中抬起来,正视无处不在的证据;可是依我看,对于那些迄今不愿放弃特创论、而宁愿相信宇宙历史不超过一万年的人来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他们要么原本就不具备冷静听取和辨别对立证据的理性能力,要么早已丧失了运用理性的意志和勇气。

      离开由信仰、成见和习惯所营造的安乐窝,凭借个人理性直面世界和生活,是需要些勇气的,难以奢望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拥有它;而对于一位科学作者,将假想对话者设定为那些不能或拒绝运用理性的人,或许只会降低自己的叙述水准,这也是我对本书的不满所在,在道金斯的诸多作品中,这是主题最分散、叙述最不集中连贯的一本,当然,假如你有兴趣与特创论者舌战一番,它确实提供了一个齐全而方便的弹药库。

      删除